李曙森(1910-1998)生于河北省霸县,1928年中学毕业后,因家中贫穷,只得选择去免费的北平师范大学就读于英国文学系。大学期间,李曙森结识了一批进步同学,了解并靠拢共产党,成为党的积极追随者,开始在党的领导下从事革命工作,完成了党组织交给他的宣传群众和掩护同志的任务。“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了北平学生赴南京请愿、要求蒋介石抗日的斗争。
1935年春季大学毕业后,李曙森应聘到山西太原成成中学教书。在成成中学期间,他积极参加了声援北平“一二•九”运动的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包括他在内的该中学全体教职工成立了成成中学游击队,1937年9月李曙森参加了八路军,1938年3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处于危亡的关头,李曙森坚定地选择了跟着党干革命的人生道路。
李曙森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在对敌斗争中九死一生,英勇果敢,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他曾任山西新军二纵队政治部宣传科长、六团政治处主任兼政治委员、晋绥八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晋绥分局八地委委员、晋绥军区联络处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中共嫩江省委宣传部长、哈尔滨市教育局长等职。建国后,他先后担任中央外交部亚洲司专员、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副司长、中央高教部工业教育司司长。
1953年11月,李曙森受中央委派到天津大学工作。在先后担任天津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校长、名誉校长期间,他以一个教育家的远见卓识积极探索新中国高等教育的规律,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天津大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上世纪60年代初,在《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高教六十条”)起草过程中,李曙森提出的许多意见和建议得到了重视和采纳。
1963年7月李曙森在抗洪前线慰问抗洪的学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曙森坚决拥护并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为尽快恢复被文革严重破坏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来到天津大学担任领导工作开始,李曙森就注意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开展科学研究,努力培养优秀师资,矢志不移地要把天津大学办成高水平的大学。
他很珍视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是近代中国建立最早的第一所大学的历史事实。1980年10月2日,时任校长的他在纪念天津大学建校85周年的报告中高度评价了北洋大学的办学成绩和优良学风。“北洋大学在全国大学中,不仅是创办最早,而且办学成绩显著,闻名中外。”他积极肯定学校的过去,旨在激励天大人在继承我国高校优良的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高水平大学。
任天津大学名誉校长期间,李曙森关心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1983年,他联名3位老教育家并执笔《关于将50所左右高等学校列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议》上书党中央,为高等教育建设战略建言,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在高教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于“七五”期间重点建设了5所大学,“八五”期间扩大为14所,随后“211工程”、“985工程”相继启动。
李曙森始终心系天津大学的发展,为学校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满腔赤诚。他为天津大学的建设与超前发展制定了远景规划,并倡导和积极支持学校由多科性工业大学向工、理、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
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李曙森始终兢兢业业,奋斗不息,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党的革命和教育事业,献给了天津大学。
2000年,在李曙森诞辰九十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同志题写书名的《李曙森文集》由天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为该文集题词:“李曙森同志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教育家,为新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原高教部部长何东昌题词称颂李曙森同志为“社会主义教育忠诚的奠基人,高校重点建设战略的倡导者”。
2010年,在李曙森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天津大学倡议发起设立“李曙森教育基金”,旨在弘扬和传承李曙森教育的思想,加快天津大学拔尖创新人才的步伐,激励天津大学师生传承他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也为天津大学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搭建一个纪念李曙森校长的渠道和平台。倡议得到了学校教师员工、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十年来,基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重点奖励了天津大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学生,鼓励他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加快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2017年岁末,天津大学广东校友会会长张尧提议在李曙森校长诞辰110周年之际,为李曙森校长塑造雕像以示纪念。2018年开始广东校友会内部商议并与母校进行初步沟通达成共识,学校对广东校友会为李曙森老校长雕塑的倡议非常赞赏并给与高度重视,决定雕像落成后放置在老校区图书馆二楼中庭处。 目前相关工作积极有序推进中。李曙森校长的铜像,将在今年落成于天大校园,为有着125年历史的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增添独特的风景……